读中学时,他是爱玩游戏的“混世魔王”;刚入学湖南安全职院五年制大专时,他是军训队伍中的“皮皮虾”;2022年,他专升本进入本科院校学习;2025年,他通过研究生考试,成功“上岸”中南大学。他是“00后”男生戴政,他的人生逆袭有怎样的故事呢?
走出迷茫:摆烂青年的“军训变形记”
戴政读初中时,是妥妥的“网瘾重度患者”。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仿佛自带降噪功能,他的思绪早就飘进游戏里的奇幻大陆,对着黑板都能脑补出BOSS大战的热血画面。下课铃一响,他立马化身“游戏讲解员”,拽着同学滔滔不绝讲述前一晚的“神操作”,而作业本往往在书包里默默吃灰。到考试的时候,当别的同学“下笔如有神”时,他只能“提笔就放空”,写完名字就开始玩笔帽、数天花板,甚至能趴在桌上秒睡。
△以前的戴政。
课余时间,戴政更是放飞自我,和游戏搭子泡网吧、打团战,常常玩到月黑风高才回家。看着这个每天踩着零点回家的“混世魔王”,戴政的家人急得直跳,却又不知拿他怎么办。
初中毕业时,为了让这匹“脱缰野马”收收心,家人咬咬牙把戴政送进了以管理严厉着称的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五年制大专班。提起这段过往,戴政的奶奶记忆犹新:“那时候真是没办法了,就想着送进严一点的学校,说不定能把他的玩心掰回来,我们屋里人真是操碎了心哟。”
2017 年,初入湖南安全职院开启五年制学习的戴政依旧浑浑噩噩,对未来没有丝毫规划,只求混个学历了事。然而,命运的齿轮在军训时悄然转动。
彼时,烈日高悬,炽热的阳光毫无遮挡地炙烤着大地,汗水迅速浸透了他的迷彩服。起初,自由散漫惯了的戴政,没少让教官头疼——站军姿时佝偻着腰,像棵被晒蔫的树苗,脚尖每隔几秒就悄悄蹭一下地面;齐步走训练,他的步伐永远比队列快半拍或慢半拍,胳膊甩得七零八落,在整齐的队伍里格外扎眼。教官批评时,他总心不在焉地东张西望,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同学们因此送了他一个外号—— “皮皮虾”。
改变发生在一个蝉鸣刺耳的午后。站军姿时,戴政刚偷偷松懈了一下,就被教官锐利的目光捕捉到:“出列!单独站到旁边去!”他无奈地走到队列外,看着其他同学在烈日下纹丝不动,汗水顺着脖颈流进衣领,却依然咬着牙坚持。再看看自己投在地上的影子,歪歪扭扭、松松垮垮,与周围笔挺的身影形成鲜明对比。那一刻,他的心里突然像被什么刺了一下,第一次产生了动摇:“为什么别人能坚持,我却做不到?”
之后的训练里,戴政在心里跟自己较上了劲。他盯着前排同学的后颈,努力把腰板挺得笔直;齐步走时,嘴里默默数着节拍,直到每一步都精准地落在白线上。随着军训深入,他惊喜地发现,自己不再是那个拖后腿的人。当汗水顺着下巴滴落时,他感受到的不再是难耐的燥热,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充实感——这种通过努力获得的成就感,比游戏里的虚拟奖励更让他心动。
戴政开始主动远离电子游戏,把课余时间交给运动场。曾经那个沉迷在虚拟世界的少年,逐渐变成得积极向上,在真实的世界里,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全新篇章。
从“临时起意”到“独当一面”:一场与自我的双向奔赴
军训结束后的某天,戴政盯着黑板上的班干部竞选通知,鬼使神差地在报名表上写下名字。直到竞选前夜,他还在宿舍床上翻来覆去,手心沁出的汗把演讲稿攥出褶皱:“我哪像能当班委的人?要不装病躲过去?” 可想起军训时独自站在一边的难堪,他突然咬了咬牙——总得试试,哪怕摔个跟头呢。
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戴政的声音像被掐住的琴弦,颤巍巍地飘向天花板:“大家好,我是戴政……”余光扫到辅导员谢咪咪老师正朝他轻轻点头,指尖在桌面敲出“咚咚”的节奏,像在给他打拍子。他忽然定了定神:“以前我总觉得自己做不好,但军训让我知道,只要愿意改,谁都能往前迈一步。”教室里安静了两秒,随后爆发出掌声——这是他第一次在掌声中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
带着这份雀跃,戴政加入了院学生会。第一次接手主持任务时,他对着镜子练了二十遍开场白,彩排时却还是卡壳,急得耳朵通红。徐慰慰老师看穿他的窘迫,拍着他的肩膀笑:“放轻松!你就当是在宿舍跟大家唠嗑,只不过换了个亮堂的‘聊天室’嘛!”这句话舒缓了他紧绷的神经。同时,黄金玉老师更像个严厉的“考官”,从站姿到眼神落点,甚至连微笑时露出几颗牙都亲自示范,用红笔在他的台本上写满批注:“此处停顿三秒,给观众反应时间”。“看第三排穿蓝色衣服的同学,眼神会更自然”。
戴政真正的蜕变发生在主持五年制学生成人礼那天。那天上台时,他余光扫到台下第三排同学打出的加油手势,走神间脚尖轻轻磕在台阶棱上,鞋底与地板摩擦发出“吱呀”一声,身子跟着晃了晃,台本边缘在讲台上蹭出道浅痕——好在及时收住脚步,只是左手腕撞在麦克风支架上,发出轻微的“嗒”响。前排传来几丝压抑的吸气声,这让他耳尖一下子发热起来。想起黄金玉老师反复叮嘱的“遇事别慌,微笑就是最好的缓冲”,他扬起嘴角,缓步走到舞台中央:“看来今天的成人礼,连台阶都想考验我们呢!”顿时,全场响起了善意的笑声。
当活动圆满结束,出席仪式的校领导特意找到戴政:“我注意到你在冷场时的微笑,那不是技巧,是对全场的担当。”这句话让戴政愣住——原来那些反复练习的夜晚、被汗水浸透的台本、老师逐字逐句的指导,早已把“害怕”熬成了“从容”。
如今站在报告厅,面对几百双注视的眼睛,戴政会想起初中时总被老师点名的自己,想起第一次攥着演讲稿手心发抖的夜晚,想起在学生会办公室改了七版的活动方案。那些曾以为跨不过的坎,早已变成脚下的路,让他能自信地说:“曾经我以为‘优秀’是天生的标签,后来才明白,它是无数次硬着头皮站上讲台,是在害怕时依然选择向前的勇气。”
从“课堂睡王”到国赛金奖:他的笔记本里藏着逆袭密码
在戴政的求学生涯里,60 分曾是横在他眼前的铁门槛,特别是数学。2017年秋天,在刘淑贞老师的数学课上,阳光透过教室窗棂斜斜地铺在黑板上,刘老师正用生活里的例子拆解三角函数概念,粉笔在指尖转出漂亮的弧度:“同学们看,你们每天早上在操场跑圈,身体上下起伏的节奏,画成图就是一条会‘呼吸’的正弦曲线。”这句带着烟火气的讲解,让趴在桌上的戴政第一次抬起了头。
起初,戴政只是被有趣的授课方式吸引,抱着“反正听不懂也试试”的心态举手回答问题。慢慢地,他发现那些曾经晦涩难懂的数学概念,在刘老师的讲解下开始向他招手了。他开始不怕数学了,课后还主动追着问,从公式记忆到几何辅助线,刘老师总就地坐下耐心画图:“别急,一步步来。”
三个月后的考试,戴政的试卷上第一次出现63分的鲜红数字。当他盯着分数发愣时,刘老师来到他身边拍了拍他:“地基打得慢,但足够稳,未来可期。”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埋进心里,让他第一次意识到:“学习不是痛苦的任务,而是解开谜题的闯关游戏。”从此他的书包里多了错题本,课间不再追着同学聊游戏,而是凑到讲台前问“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
2019年进入高职测绘专业后,戴政像换了一个人。面对工程测量仪器,他想起刘老师说的“耐心是最好的解题思路”,把每个操作步骤拆解成数学公式般的严谨流程。技能竞赛备赛时,湖南的夏天热得能把柏油路晒化,他抱着全站仪在操场一练就是一整天;冬天寒风割脸,他趴在冰冷的三脚架上校准数据,手指冻得通红却依然精准地转动刻度盘——因为他知道,毫米级的误差在实际工程中可能酿成大错。
技能竞赛的舞台见证着戴政的蜕变:2021年摘下全国煤炭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程测量组一等奖,同时斩获省施工放样赛二等奖;2022年获工程测量省赛团体二等奖。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师长们无声的托举——胡智育老师烈日下一遍遍拆解、示范动作要领,汗水浸湿衣衫浑然不知;熊莎老师为优化方案在办公室熬到凌晨,用荧光笔标注二十多处细节;李才甫老师手机24小时为学生待机,深夜仍耐心解答坐标计算的疑问。
2021年国赛现场,戴政握着全站仪的手稳如磐石。当一等奖宣布时,实训场上无数次校准仪器的日出日落、老师们带伤指导的身影、深夜办公室里的荧光批注,一同涌现在他眼前。如今翻开他的课本,便签上记满操作要点,笔记本里画满仪器调试流程图,曾经被认为“无可救药”的少年,正用精准到毫米的专注丈量着成长。
“他的变化,始于相信自己能学会。”刘淑贞老师的话印证着这场逆袭——从数学课堂上的懵懂抬头,到技能赛场上的自信捧杯,戴政用五年时光让师长种下的求知火种,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渐成燎原之势。那些浸透汗水的仪器、画满批注的方案、深夜里的答疑对话,最终都化作照亮前路的星光,见证着一个“不可能”的故事如何写成现实。
从本科到研究生:付出的每一份努力都做数
竞赛的胜利让戴政对自己的学历有了更高追求——专升本,然后再考研!消息传开时,室友半开玩笑地拍他肩膀:“你确定不是去当‘分母’?” 他没接话,因为他想再一次证明自己。
真正的挑战来得比想象更直接。备考时,戴政把自己的闹钟调早了半小时,每天清晨6点,当室友还在熟睡,他已经背着双肩包出了门。图书馆的阿姨记得这个总在自习室里的男生:来得最早,走得最晚,有时还要催促。
备考的日子是重复而滚烫的。戴政总坐在图书馆三楼靠窗的位置,桌上摆着雷打不动的三件套:保温杯、计算器、还有记满错题的活页本。遇到解不出的高数题,他会在走廊里来回踱步,嘴里小声念叨着公式,直到某个瞬间突然开窍,就立刻冲回座位奋笔疾书。有次赶上下大雨,他冒雨去图书馆,鞋子全湿透了,他干脆脱下鞋,在脚下垫了张纸继续刷题。深夜困意袭来时,浓咖啡是他的“提神伙伴”,苦涩在喉间散开,让他在题海中始终保持清醒。
放榜那天,他在公示栏里看到自己的名字。没有想象中的狂喜,只是轻轻呼出一口气。
本科阶段,戴政的考研目标始终清晰:中南大学。备考的日子里,他仿佛又回到了那段艰苦的专升本时光,却更加全力以赴。每天天未亮,他就伴着微弱的晨光起床背书,夜晚图书馆闭馆的铃声响起,他才在月色下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宿舍。那些密密麻麻的专业书籍,一本本被他反复研读,笔记写满了一个又一个本子。每一个深夜,当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他仍对着台灯下的习题冥思苦想,草稿纸堆成了小山。
然而,考研之路布满荆棘,首次考研的结果并不如戴政所愿。他盯着分数单坐了很久,却没有哭。第二天清晨,图书馆开门的瞬间,他又坐在了熟悉的位置,翻开新的笔记本。这一次,他不再盲目刷题,而是追着学长学姐问,对着真题研究出题逻辑,把专业课本翻得掉页,连书脊都被磨出了毛边。
2025年3月,复试通过的消息传来时,戴政正在窗前整理笔记。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写满公式的草稿纸上,那些曾遥不可及的符号,此刻都成了梦想的铺路石。他忽然想起备考时总在中南大学围墙外驻足,看里面的学生匆匆而过,如今,他终于能带着自己的故事,走进这片向往已久的校园。
从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的军训场到中南大学的银杏道,戴政的故事从来不是天才的神话。八年的时光,那些曾被认为“遥不可及”的目标,在日复一日的丈量中逐渐清晰:站军姿时流下的汗水,宿舍桌前亮到凌晨的灯光,实训场上磨破的手套,专升本考场的准考证,考研自习室的倒计时牌,都是成长最鲜活的注脚。如今的他明白,人生最动人的蜕变,始于某个“我想试试”的瞬间,成于千万个“我做到了”的坚持。
通讯员杨玲 蒋琴姗 李婕 潇湘晨报记者李楠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珠江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jiayidesign.cn/5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