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子屏在中小学课堂的普及,一场关于拥抱科技与回归传统的争议持续发酵。2025年4月,西安市网友建议取消电子屏教学的消息登上热搜,未央区政府回应称将严格限制使用时长并加强视力保护措施,引发社会对教育技术应用的深度思考。
电子屏的双刃剑效应
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53.6%,高中生群体更是高达81%。部分家长将矛头指向电子屏,认为其高亮度、频闪等问题加剧了用眼疲劳。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王静副主任医师指出,电子屏对视力的影响需综合考量使用时长、环境光线等因素,建议单次注视不超过15分钟。
黑板教学的怀旧呼声
支持取消电子屏的群体强调,黑板教学能减少设备依赖,通过教师即兴板书增强课堂互动,同时降低偏远地区学校的教育成本。杭州某小学试行无屏课堂,每周五上午关闭电子屏,采用传统教具后,学生注意力集中度显著提升。
技术不可逆与教学效率之争
反对者则认为,电子屏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其可整合动画、视频等资源,实时展示作业批改细节,甚至引入名校课程,大幅提升教学效率。发达国家中小学普遍采用电子屏辅助教学,证明技术本身并非原罪。
政策调控下的折中路径
教育部曾规定电子屏使用时长不超过总教学时间的30%,但执行效果参差不齐。西安市未央区的回应体现了当前主流思路:保留电子屏,但通过缩短使用时间、增加户外活动、优化教室采光等措施降低风险。专家建议将电子屏与黑板结合,例如用屏幕展示动态内容,用黑板进行逻辑推导。
视力保护需多维度破题
研究显示,学生近视率攀升与户外活动减少、课业负担过重密切相关。浙江某校在关闭电子屏的同时,增设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近视防控效果显著优于单纯取消屏幕的学校。此外,改进电子屏技术(如降低蓝光、提升分辨率)也被视为可行方案。
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
新西兰教育部建议每20分钟屏幕学习后安排护眼休息,美国部分学校推行无设备日以平衡技术使用。上海音乐学院则通过严格管理电子屏内容,确保其服务于核心教学任务,避免信息过载。
教育本质的回归诉求
有学者呼吁,教育应聚焦人的培养而非工具争论。北京某中学教师表示:无论用黑板还是电子屏,关键在于是否激发学生思考。2024年某提案建议将近视防控纳入教师考核,通过政策引导强化健康优先理念。
未来方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技术适配
教育技术研究者指出,电子屏适合展示抽象概念(如几何图形、化学反应),而文科教学可更多采用板书以培养逻辑连贯性。广东某校开发智能调光系统,使屏幕亮度随环境自动调节,有效缓解用眼压力。
结语:在矛盾中寻找平衡点
电子屏存废之争本质是教育转型期的阵痛。科技与传统并非对立关系,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既要通过实证研究量化电子屏的健康影响,也要避免一刀切政策挫伤教学创新。正如王静医生所言:合理规范使用,方能兼顾效率与健康。这场争论或将推动中国教育在技术狂飙中找回人文温度。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珠江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jiayidesign.cn/5152.html